我們都知道在日常的駕駛過程中,,很多撞車是突發性的,在這時駕駛員很難避免撞車的發生,當我們無法避讓只能撞車時,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讓傷害減到最低。那么,發生撞車事故時我們怎樣做才能盡可能的減少對自己和他人的傷害呢?快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一、遇到撞車時車內人員如何保護自己?
1、養成系安全帶的好習慣是在遭遇撞車事故時,避免或減少車上人員傷害的首要前提。
2、在駕駛人預感到正面相撞無法避免的瞬間,應判斷與來車可能撞擊的力量與方位,同時用手臂握轉向盤,兩腿向前蹬直,身體盡量向后傾斜,以避免在撞擊的瞬間頭部與風擋玻璃相撞,造成傷亡事故。
3、當駕駛人判斷撞擊力量較大,或撞擊部位接近駕駛座位時,應使身體迅速離開方向盤,同時將兩腿抬起,以避免相撞時發動機和轉向盤的后移而造成的嚴重損傷。
4、在撞車時,乘客身體因慣性作用而先向被撞方向傾倒,接著會向后反沖,這一瞬間容易對乘客造成極大的危害。這時乘客應該盡量蜷縮身體,保護臟器,同時雙手護頭,起到保護和固定頸椎的作用。
5、副駕駛位是最危險的座位,因為駕駛員的本能反應通常都會先避免自身受傷害,這時危險很可能轉移到副駕上。撞車的應急技巧就是抱住頭部躺在座位上,或者雙手握拳,用手腕護住前額,同時屈身抬膝護住腹部和胸部。
6、撞車時千萬不要大喊大叫,應該閉緊嘴把,緊咬牙關,否則類似咬舌自盡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
7、如果判斷是側面相撞,若發生在駕駛室部位,其危險性相當大。當預感到此險情時,應及時調轉車頭方向,讓車身部分與來車相撞或碰擦,以減少危險程度。如果無法避免駕駛室部位與來車相撞,駕駛員應迅速往另一側躲避,同時,用手把著方向盤,以便控制車輛和借助方向盤穩定身體。
8、如果側面相碰擦,對靠近車廂邊的人員有較大危險,對駕駛人員來說危險性相對較小,但作為駕駛員要迅速向外側稍轉方向,接著回一點,使車與對方車輛分開,以免加劇碰擦面積,以及防止因碰擦而造成車輛的側滑,使車輛撞咬在一起,從而造成更大的損壞。而車廂邊上的人員應迅速向車的內側擠靠,以防車殼變形擠傷身體。
9、如果車輛相撞造成起火時,應迅速脫離著火區,采取恰當的措施進行滅火。若油箱已燃燒,無法撲滅,燃燒時間又較長時,極易造成爆炸事故,應及時離開危險區,盡量躲避到土坡、房屋后等,在爆炸時,迅速就地臥倒,以免遭受傷害。
10、如果車輛側面受到撞擊造成側翻時,汽車相撞駕駛員自我保護措施提醒駕駛員應雙手抓住方向盤,以腳鉤住踏板,使身體固定,隨車體翻轉。如果車輛向深溝中滾翻,身體應盡量向下躲縮,抓住方向盤管或踏板,身體夾在變速桿和座墊中,穩住身體,以免身體被甩出車外,導致被車體碾壓的后果。同時,駕駛員自我保護措施提示要避免身體在駕駛室里滾動而受傷。若在車中感到不可避免地要被拋出車外進,應沉著冷靜,在被拋出的瞬間,猛蹬雙腿,增加向外拋出的力量,增大離開危險區的距離。落地時,用雙手抱頭順勢向慣性力的方向滾動,以減輕落地的重量和沖擊,躲開車體。
二、撞車也有技巧?
有些車主可能認為自己的車很結實,就算撞上也放心,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其實撞車時會造成的損害不僅和車本身的質量有關,更和碰撞時的角度、位置有很大關聯。
汽車車身比較堅硬的地方是正前方和B柱的部分。撞擊這兩個部位汽車的形變一般較校首先說汽車正前方會有防撞鋼梁的保護,它能起到吸能和防沖撞的作用。
汽車就算有再好的安全設施,也是建立在它能有優秀”軀干“的前提上,B柱就是車體結構中最重要的支撐車輛結構強度的“頂梁柱”。當車輛遭受側面碰撞時,堅固的B柱可有效承受沖擊,保護車內人員。
要注意車輛側面承受沖擊時,很可能會引起車身旋轉,就好像我們玩兒過的碰碰車一樣。這時需要駕駛員有豐富的經驗,控制好車輛。另外車輛的輪胎也能起到撞擊時的緩沖作用,撞擊車輛輪胎能有效的減少傷害。
三、撞車時保險杠和防撞梁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汽車保險杠:汽車保險杠是吸收緩和外界沖擊力、防護車身前后部的安全裝置。為了減少轎車在發生側撞事故時對乘員的傷害,在轎車上通常安裝有車門保險杠,以增強車門的防撞沖擊力,從而在汽車發生碰撞事故時能起到緩沖作用,保護前后車體。
汽車防撞鋼梁:在保險杠杠皮的內部是前防撞橫梁,它才是起防撞和吸能作用的真正部件。防撞鋼梁是用冷軋鋼板沖壓而成的U形槽,與車架縱梁連接,作為汽車被動安全的第一道屏障,防撞鋼梁是吸收和緩和外界沖擊力、防護車身前后部的重要安全裝置。有部分廠商沒有為車配備防撞鋼梁,而是用塑料泡沫等材料代替,沒有防撞鋼梁的車在高速碰撞時是非常危險的。
總結:盡管我們總結了撞車技巧和車內人員的自我保護辦法,但是最安全的就是盡量避免撞車。這里建議每位司機朋友在開車時盡量減少一些與駕駛無關的附加動作,提高注意力;在道路比較混亂時不要強行并線,搶行;特別提醒某些脾氣急躁的朋友切忌開車斗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還可以看看
其他文章,謝謝您的閱讀。
網站申明:系本文編輯轉載,來自網友自行發布或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所有權歸屬原作者。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
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