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日前獲悉,針對ICO融資,目前各地金融辦已經開始逐案研判。從地區來看,北京、上海和廣東是ICO“重災區”。
9月4日,七部門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指出,對于ICO,目前不能有增量,對于存量則應當作出清退。如果發生損失,投資者風險自擔。
目前,ICO已被納入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上周五,各地金融辦已收到一份ICO平臺名單,要求地方金融辦加強對名單中相關高管及其賬戶管控,最大程度保護投資者資金安全。
工信部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以前,我國ICO項目一共只有5個;今年以來,ICO迅速發展,1月份至4月份為8個,5月份9個,6月份成倍增長,數量達到27個。截至今年上半年,ICO總計融資26億元。但到了7月份、8月份,ICO項目數量飆升。目前,估計全國范圍內ICO涉及資金數十億元。截至上半年,ICO項目參與人數已在10萬人以上。
ICO究竟為何發展如此迅速?一是因為缺乏監管。由于是新生事物,此前監管并沒有為之定性,各國也還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使得大量發行人鉆了空子。二是因為投資炒作盛行。ICO以短期炒作可獲得超高回報為引誘,引發投資人哄搶,造成游資炒作。尤其是近一段時間,相關監管部門嚴查郵幣卡等市場,不少資金在退出這些市場后,轉而炒作ICO。三是ICO融資標的是代幣,對于融資企業來說相當便利。四是在監管的缺失下發行十分快捷,很多發行確認手續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就能完成。
ICO存在的風險不容忽視。目前,各種ICO項目魚龍混雜,大部分是虛假項目。有的連“白皮書”都是空白,業內戲稱為“PPT融資”。大部分項目在融資資金到位后,白皮書中承諾的計劃根本不會落地。同時,ICO投機炒作風險嚴重。大部分投資者缺乏專業知識,完全不關心基礎資產情況。同時,大部分平臺更采用坐莊、抬拉等方式哄抬價格,在代幣進入二級市場后,有的代幣在10天內市值縮水三分之一。
我國ICO的炒作更吹大了比特幣價格泡沫。年初以來,比特幣價格不斷上漲,從5000元左右漲至30000元。更為嚴重的是,比特幣當前不僅是被作為虛擬商品來炒作,由于其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性,更成為了不法分子洗錢、非法交易、逃避外匯管制的重要工具。
業內專家、行業協會和相關部門多次提醒,ICO相關代幣與人民幣或者央行研發的法定數字貨幣無關,大部分都是傳銷幣、集資幣,希望投資人予以警示。此前,央行聯合各部門已經打掉一些冒用央行名義推廣數字貨幣的個人和企業。早在6月15日,央行就發出了“關于冒用人民銀行名義發行或推廣數字貨幣的風險提示”。
還可以看看
其他文章,謝謝您的閱讀。
網站申明:系本文編輯轉載,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所有權歸屬原作者。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
聯系我們刪除。